您的位置: 首页 >交警支队>综合动态>工作动态 >详细内容

回顾二十年风雨历程 见证二十年发展足迹

发布时间:2008-06-30 21:46 信息来源:公安交警支队 【字体:

--常德支队隆重举行建队二十周年庆典大会

庆典大会现场

政委鲍虹宇主持庆典大会

参会老领导

支队第一任支队长欧国保代表老领导发言

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支队支队长廖建华讲话

市政府副巡视员、市公安局局长汤向荣讲话

  时空交替,沅澧不息,常德交警支队迈着坚实的步伐一路披荆斩棘已走过了二十个春秋。为回顾二十年风雨历程,见证二十年发展足迹,4月24日,常德支队建队二十周年庆典大会在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巡视员、市公安局局长汤向荣,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焦贵年,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彭晓琳出席庆典大会。支队机关领导,支队老领导,支队离退休干部,支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省级劳动模范,烈士家属,支队各科室负责人,各交警大队(队)大队长(队长)、教导员及历任大队长、教导员,民警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庆典大会。

  大会由支队政委鲍虹宇主持。首先,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彭晓琳在会上致贺词。

  接着,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支队支队长廖建华在讲话中对常德支队二十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一是严格管理,队伍由由弱小到强大。三任支队领导班子自强自立,始终将队伍建设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规范内部管理,强化纪律作风,优化外部形象。经过20年的锤炼,当年的那支“杂牌军”已锻造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正规军,在确保全市道路畅通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年间,先后进行了“三项教育”、“三讲”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强化全体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质;开展学济南交警、大练兵、苦练基本功多种岗位练兵形式,鼓励民警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学,提高民警业务技能和文化素质;先后开展“创建人民满意单位”、“四个一”、“千名交警联访万名群众”、“规范执勤执法示范活动”等活动,转变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队伍的整体形象。支队先后四次获取国家级荣誉称号,63次被省、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和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各大队先后237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集体,51人次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或荣立二等功;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民警等国家级荣誉,涌现了刘正利、彭永光、万海堂、易宗进、曾照文、琚克勤、藤辛权等英烈。二是艰苦创业,硬件设施由落后到先进。20年里支队告别了低矮简陋的办公场所,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全市各项基础建设突飞猛进。自建队之初,常德交警就确定了“一线一网,一院二楼,三机三车”的建设目标,全面加快装备建设。1994年,支队在青年南路建成九层综合办公大楼,取代原三层旧式办公楼。1993年,常德交警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在鼎城区白鹤山乡征地421亩,筹建驾驶员教考中心,通过十多年来的建设,一楼一坪发展成为集驾驶人、车辆管理,现代化考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基地。2006年底投资上亿元、凝聚三任领导班子心血的支队指挥大楼已经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并经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合格,成为城市的又一大亮点。去年8月,支队党委审时度势,斥资数百万兴建了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的车驾管大厅,为进一步量化窗口形象,规范内部管理,创建一流车管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各大队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大队、中队院落建设,大大改善了基层民警的工作生活条件,过去交警中队靠租房办公的局面基本解决。20年里,历届支队领导班子按照实战的需要,淘汰了陈旧落后的设施,添置了性能先进的装备,管理手段向科技化、信息化发展。近年来,投资5100万元的市城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全面建成,经过国内知名专家的评审,认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各区县市启动交通监控系统建设,我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市县两级率先实现交通电子监控管理的城市。依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改革路面勤务制度,提高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建立了精细、动态、智能化的新型勤务制度,彻底告别了传统拼体力、大兵团的用警方式。借“三基一化”工程建设的东风,进一步加强装备建设,全市投入4500余万元,基层基础建设再上新台阶,中队装备配置基本达到公安部标准要求。三是创新工作,事故预防由被动到主动。预防交通事故是一切交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年来,支队始终把压事故、保畅通、保安全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不断总结各种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探求交通事故预防的有效途径,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逐步探索出了有效的事故防控措施,牢牢把握住了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权。1993年,首任支队领导班子提出了加强重点路段的控制、管理、加强重点单位的管理、加强重点车辆的管理的“三个”重点的事故预防措施,有效控制了事故的高发势头,为日后系统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2002年,第二届支队领导班子首创客运车辆户籍化管理,提出了“1151”管理模式和“134”工作体系,一举遏制了群死群伤交通事故的高发势头,并以石门县为试点,探索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逐步形成了“政府牵头总揽、综治协调落实、单位各司其职、基层责任包保、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2003年,全省推广社会化管理工作经验会在常德石门召开。公安部提出“市县交警学石门”的号召。2004年支队被公安部评为“全国预防交通事故先进集体”,时任支队长焦贵年被评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先进个人。2005年以来,现任支队领导班子不断深化推进“社会化”,交通管理的社会基础更加扎实。发展了“客户化',将最初的“1151”管理模式发展到更为科学的“五三”管理模式,基本杜绝了客运车辆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提出了“专业化"、 “科技化"、“网络化",从路的角度和管理技术、资讯的角度强化了事故防控,最终形成了以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客运车辆管理户籍化、重点路段管理专业化、城市城镇交通管理科技化、交通安全信息查控网络化为内容的“五化”事故防控体系,事故防控效果十分明显,得到了部、省两级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四是常抓不懈,交通秩序由无序到有序。三届支队领导班子以畅通工程为载体,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带领全体民警开展了漫长、艰苦的创建工作。1998年克服重重困难,对3800多辆慢慢游进行了取缔,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改善了城市通行环境。1999年,又对市城区实行了机动车禁止鸣喇叭,成为全省第一个成功禁鸣的地级城市。1999年时任支队长欧国保代表支队党委向人大提交了创建交通管理模范城的提案,争取了市人大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市政府将创建交通管理模范城纳入城市创建的整体规划,城区交管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2001年我市被公安部、建设部评为全省首个全国交通管理优秀城的城市,并作为15个进步特别快城市受到通报表彰。2005年底,我市荣获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6年创建使市城区交通秩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城区交通标志标线齐全,人车各行其道,路畅人安,秩序井然。

  展望常德交警的未来,新的形势,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起点,蕴育新的希望。在新的征程里,支队将发扬过去优良的作风,把握发展机遇,乘势前进,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提高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紧紧依托“五化”事故防控体系,全力压减交通事故,确保全市道路的畅通安全;继续深化“三基一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交管工作根基;坚持走科技强警之路,不断加强科技的运用,改革勤务制度,实现交管工作的持续发展;不断规范执勤执法,优化服务质量,提高队伍整体形象。

  随后,支队老领导代表、大队班子代表及民警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各代表结合自己在支队二十年发展史上所处的阶段,对支队的二十年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常德支队二十年来的发展作了见证。第一任支队长欧国保希望全体广大交通民警积极行动起来,珍惜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珍惜当前的大好机遇,真抓实干;希望继续继承常德交警二十年的优秀传统,弘扬顽强拼搏精神,奋发努力,不要止步;希望各级班子团结务实,狠抓队伍,创新工作,为全面打造常德和谐、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巡视员、市公安局局长汤向荣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他对常德支队的二十年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一是打造了一流的队伍;二是打造了一流的硬件设备;三是打造了一流的业绩。同时,他对常德交警寄予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各级班子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表率作用,精诚团结,形成有力的领导核心。二是希望全体交通民警端正执法的指导思想,规范执勤执法,爱民、勤民,扎扎实实工作,为公安交管工作作出贡献。三是希望常德交警进一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
分享到: